找到相关内容107篇,用时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授宝性院宥快记

    三位法印御房御圣教中。莲光院所传欤。造作作当流唯授一人。当流相传人定无相传事欤。三位法印御房御圣教定无之欤(云云)又如法尊胜如染王法如法宗大事。无御传受欤(云云)泪随喜渴仰体也。佛法垦志殊感思也。...一叶。金刚界显。大师七代等叶御心得。  又金刚界今一叶远。金刚界胎藏约。大师八代等叶相传心得也(云云)高野僧云。故三位(良严)法印御房御付。高野莲光院一流皆皆传受。血脉胎藏一叶近。金刚界一叶远。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4143007.html
  • 证严法师著:静思、智慧、(3)

    之后,要用心地把它带回去,并且常常拿来应用,这才不枉费听经闻!   “慈”就是透彻的——真诚的是出自内心,发诸于行为的,听经的目的,就是要...常住世间呢? 卷三   10.慈悲   以一切众生的心,   来救度一切众生,   护持一切众生。   救护的精神   佛教中说两种:一种是饿鬼,也就是欲;一种菩萨,也...

    证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348260.html
  • 《涅槃经》与涅槃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一

    僧人,法名,是芮芮国④师。法瑗幼年时代,即心胸开阔,与众不同。依梁州⑤竺慧开出家之后,开对瑗曰:“汝情悟若此,必能纲总末化,宜竞力博闻,无得独善”(《梁高僧传》卷七)。于是他尊师教,开始游学各地,...

    方 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352353.html
  • 佛教的历代国师

    鸠摩罗什传》)。此外,汉地高僧也有为当时西域国师的。如陇西高僧,深解经论,兼通术数, 为西域芮芮(亦称蠕蠕或柔然国)国师,俸以三千户(《高僧传》卷八《法瑗传》)。  当中国南北朝时代,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国师」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0155705.html
  • 戒杀与护生(一)

    :“上苍有好生之德”。十方万德慈悲,昊天垂愍,古圣先贤、缁素大德,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的无量慈悲心—,普发无量喜舍心誓行护生、赎救而令得度。诸等慈风遗,启示世人参悟自性,几法界万物诸缘胜性同t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是故,应常以“四无量心”多行仁义,护生物、救生赎度,利乐诸有情。  俗云:“世间至贵重者莫非生命,天下最悲惨者乃杀戮残害。”且看玑虱蝼蚁犹知避死求生;怜兑之鹿,...

    张光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74065406.html
  • 略述《摩诃止观》

    中道相似之,心生爱乐,不能直人中道,进入初住,只在顶住中,不进不退,称为顶堕。必须破除这个,才能进入萨婆若海。是修行过程中六根等相,渐与佛相似而’生起着,自我满足。其证悟不管怎样的成功,但停住于,便会失去悟证究竟的努力。当然在此境界即使忘了巳常的精进,也不会坠落凡夫位了。可见此时只有除去和情心,才能从相似位进入如来真因位(即初住位)。  十乘观法,是我们初心学人以观心为主而...

    释法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3665700.html
  • 漫谈玄奘的爱国主义思想——纪念玄奘圆寂1335周年

    毕利()相互研讨、交流佛教文化。旋于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的阉那因陀罗寺,师事名僧僧称(或作僧胜),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又与大乘佛教学者毗戍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

    高振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5968775.html
  • 戒定慧的考察

    杂含卷一三·三一一经)。佛为此而教令修安般,这那里是佛法观慧的常道!   ,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总是内见我相,外取境相,不知空无自性,而以为确实如此。由此成我、我所,我,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才能证见法性,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这必须「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杂含卷一·二三经)。必须「不见一可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1456510.html
  •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境相,不知空无自性,而客观确实如此。由此成我、我所、我,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否定这些,才能证见法性,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杂阿含经”第二十三经说,...来说,如取著善行,以为有善可行,有我能行,就成为如实觉的障碍,大乘称之为“顺道。”佛在‘中阿含经’中说:“如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我),...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1863707.html
  • 从“真如缘起”到“法界缘起”的进路“一心”观念的确立

    作者─主体 )、“他” ( 受者──对象 )、“” ( 作业─行为本身 ) 三者皆不可得的道理,这样, 便不会对外尘对象产生执著心,不生法执、,从“三轮体空”中获得解脱。如释中所说︰ 论曰︰...223上;No.1595) 301 页 想;菩萨于法界亦尔故,不得生。由观此义,得入 四地。(注 23) 这里的所谓“非我所摄、非他所摄”,正好是原始佛教“无我、无我所”的最佳...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8.html